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学术与商业的平衡<sup>*</sup> ——从剑桥大(3)

来源:商业故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Clay的商业经营卓有成效:他首先重组印刷厂,夺回圣经印刷市场;而后设立伦敦分部以保证销售渠道畅通。伦敦分部的开设标志着剑桥社开始采用现代营

Clay的商业经营卓有成效:他首先重组印刷厂,夺回圣经印刷市场;而后设立伦敦分部以保证销售渠道畅通。伦敦分部的开设标志着剑桥社开始采用现代营销策略。管理结构上,理事会重组,新成员遴选自各个学科和领域的教员,有固定的职务和责任;理事会主席改为任期稳定的代理副校长担任。到1890年代,剑桥社已经接近于一个现代意义的出版社,虽然规模较小,书单较少,仍然依靠圣经印刷盈利,但已经开始主动策划约稿,教材系列书单试水成功,出版事业开始起步。

尽管合伙人模式是对大学完全拥有出版社所有权的倒退,但剑桥社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Clay帮助剑桥社渡过难关,推动剑桥社向现代企业模式转型,功不可没;理事会加强了对商业经营的重视,结构关系更加稳定。整体而言,这次倒退式改革较之于激进改革,更趋向于学术与商业的兼顾,符合新历史时期的商业需求,是一次成功的现代化转型。

三、历时25年的温和改革:从合伙人模式到理事会秘书模式

作为商业合伙人,Clay的商业运作无疑是成功的,其主要精力放在能带来盈利的圣经印刷和对伦敦分部的管理上,所以此时的剑桥社更像一家印刷厂,出版量仍然很少,且学术出版占比非常小。

由此可见,对于剑桥社这样一所学术性大学出版社而言,合伙人模式与其服务学术的根本目的是相冲突的:合伙人的主要目标是盈利,并会把利润按股权比例抽走,而剑桥社希望将所有的盈利再次投入运营当中以支撑学术出版。虽然Clay家族与剑桥社的合作从1854年一直持续到1916年,但实际上合伙制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从1891年开始,剑桥社就着手新一轮的改革了。

吸取了激进改革的教训,这一次剑桥社采用温和疗法。为了重掌所有权,并将Clay的企业经营才干和出版社的学术传播理念结合起来,理事会逐步增加自己的股份,稀释Clay家族的股份,力求在平稳中完成改革。1891年,剑桥社任命为理事会秘书,他的任务是发展学术出版,打造剑桥社品牌,并有策略地使剑桥社平稳地完成所有权过渡。

起初,Wright的处境十分艰难,他必须在Clay为出版社做出杰出贡献的情况下逐步削弱Clay的控股和权力、取代他的位置,并以Clay经营印刷业务所获得的盈利来发展学术出版。当时剑桥社出版业务的规模不大,书单较少,每年只接受11-12本学术图书,且每本亏损;而印刷业务盈利下降,特别是圣经印刷的盈利大幅缩水,无法持续支撑学术出版。为此Wright努力发展剑桥社的学术书单,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剑桥社陆续出品了八大强势的学术经典系列,包含各学科领域最权威的学术著作。这些图书品质极高、广受欢迎,不仅使剑桥社的学术出版在两年之内反亏为盈,还打造了剑桥社的学术品牌,学术出版量不断增加。行政结构方面也有微调,由于剑桥社业务扩展,事务繁多,Wright认为理事会必须明确自身的决策地位,因此增设理事会助理秘书一职,以便让理事会告别日常琐碎的行政事务,只议政策大事。

当1916年Clay去世时,其家族与剑桥社的合伙关系解除,新的大学印刷商由理事会成员担当,大学重获出版社的完整所有权,且没有任何大学之外的人干预出版社的管理或分得出版社的利润。就这样,剑桥社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三次改革。这次过渡期长达25年的改革,使剑桥社在平稳的状态中兼得了Bentley时期的完整所有权和Clay为出版社建立的商业运营模式,管理层设置比之前两次改革更加合理。Wright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升了学术出版的盈利水平,调整了出版所占的业务比例,改善了学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关系,摆正了剑桥社以“学术出版”为主的任务重心。得益于这微妙的平衡,20世纪初的这段时光是剑桥社发展史中不可多得的快速上升期。

1916年之后,剑桥社出版业务的规模和经济效益已经慢慢赶上印刷业务,出版范围和领域不断延伸。随着出版社规模的扩大,出版社机构设置和管理结构也需要随之调整。可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接踵而至打乱了剑桥社的调整节奏,阻碍了其海外市场的扩展。两战之间,剑桥社主要靠教科书等重版书目的收益维持新书的出版支出,盈利微薄。所幸,有Wright改革留下的好书目、好班底做基础,剑桥社抓紧战争的间隙,在增强出版业务、建设教科书书单、提高印刷工艺、开拓美国市场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其中最大的亮点是1949年组建的第一个海外分社——美国分社。它成为剑桥社最大单一市场的营销中心,对整个剑桥社的市场管理和编辑政策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期的英国出版社仍集中精力于国内业务,剑桥社却已认识到市场重心转移的重要性,美国分社的成立开启了剑桥社全球经营的序幕。剑桥社的出口图书比例从二战前的38%增长到1951年的50%,1962年达到60%。而且由于战时纸张短缺,印刷困难,人们极度渴求阅读,战后的图书变得十分好销。1944年,剑桥社不仅库存售尽,还积累了大批待印书稿和可观的现金流。总体而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物资短缺、市场受阻使剑桥社时时走在危机的边缘,好在一波三折却有惊无险。尽管机构设置和行政管理上仍需调整,但幸运遇到了战后黄金期,20世纪50至60年代剑桥社快速发展,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qikandaodu/2020/0723/401.html

上一篇:浅谈新零售时代下的数字化营销
下一篇:娱乐业奇才的退幕

商业故事投稿 | 商业故事编辑部| 商业故事版面费 | 商业故事论文发表 | 商业故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商业故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