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由吉林省档案馆和长春市档案馆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长春历史地图集》出版面世。这部地图集由长春市档案馆副馆长赵欣担任总策划,由赵洪、房友良两位长春历史专家主编,是东北三省第一本古旧地图集,具有重大的史学和地图学价值,其中收录了100余幅与长春城有关的区划、街路地图及规划图等,大量珍贵地图属首次公布。为此,长春历史学者杨洪友先生选取书中有代表性的地图,解读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并讲述地图背后的历史细节。
在《长春历史地图集》“街路图”部分,收录了两幅分别绘制于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和六月的《长春城厢区域全图》(以下分别简称《全图(一)》《全图(二)》)。这两幅地图收藏于长春市档案馆,可谓镇馆之宝。更为珍贵的是,它们皆为大幅手绘,从古旧地图分类上也堪称珍品,其中承载着清末长春的一段历史,我们从中也能够一窥当时的城市面貌。
一、 两幅《全图》的来龙去脉
两幅《全图》出自同一卷宗,《全图(一)》上没有地图名称、绘制时间,右侧写有“贴说”,馆藏档案目录标注为“《长春府城详图》,宣统三年(1911年)绘制”。《全图(二)》正上方写有“长春城厢区域全图”8个字,右侧亦写有数百字的“贴说”,无具体绘制年代,馆藏档案目录曾标注为“1913年绘制”。《全图(一)》作为目前已发现的第一幅官方绘制的长春城地图而备受珍视,成为长春市的代表性历史地图,曾广泛应用于各种出版物或与长春历史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中,比如长春市规划展览馆就将其放大,制成铜雕壁画,悬挂在展厅之中。而《全图(二)》,或因标注为民国时期绘制,多年来一直没能引起史学工作者的注意。它第一次被提及,是于泾先生在《长春史话》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贴说”的内容。《长春历史地图集》编辑之时,赵洪通过这条线索注意到这幅地图,将其收录。编辑团队深入挖掘发现,市档案馆数件清末长春府与吉林省民政司的往来公文,均涉及这两张地图的“贴说”。编委会成员据此进行论证,认为两幅地图分别绘制于宣统二年四月和六月,而且名称相同,均为“长春城厢区域全图”,从而还原了它们本来的历史面目。
每张地图都有其绘制背景和目的,两张《全图》也不例外,它们是为了配合清末地方自治而绘制的,是对长春府城厢范围的圈划。
光绪末年,清政府面对内外交困的危局和日益觉醒的人民,被迫实行预备立宪运动,其中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改革,就是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在全国各地设立议事机构,推行地方自治。这些议事机构主要承办学务、卫生、道路、农工商务、慈善事业等与地方社会发展相关联的事项,以自治辅助官治,最终走向宪政,这在当时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城、镇、乡三者如何划分,清政府有明确规定:凡府厅州县官府所在地为城,其余市镇村屯集等地人口5万以上者为镇,不满5万者为乡。《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还明确规定,各城、镇、乡的议员数目是与人口数相关联的,根据这一要求,各城、镇、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区域范围,进行人口调查,才能核算出各自的议员数目。
正所谓“以本乡之人办本乡之事”,在各城镇乡,具体操办自治工作的并不是各级衙门,而是由士绅成立的自治筹办公所和自治研究所等机构,其性质为官督民办机构。吉林省由设在民政司的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派人指导各地的自治筹备工作。宣统二年三月,吉林省要求长春城率先推行自治,其首要任务就是划分自治区域,统计人口。长春城早在宣统二年就建立了府城自治筹办公所,负责自治事宜。除长春府城,整个长春府各乡甲先是划分成30乡,考虑自治区域数量过多、人口分散等原因,又改成6镇14乡。宣统二年三月初,吉林省民政使兼吉林全省地方自治筹办处总理谢汝钦给长春府下发札文,要求将各城镇乡的“自治区域划定明白”,尽快着手开展人口调查,还明确要求长春城“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收到公文起10日内,将长春城厢区域“绘具细图”呈核,为下一步人口调查做准备。
时任长春知府许元震向长春府城自治筹办公所转发了这一公文,要求立即办理。承担这项任务的自治公所副所董王云台和调查员张宪周在“旧图缺乏”的情况下,迅速地“将城厢区域分划明晰,绘图帖说完竣”,并于四月十六日向长春府呈报,附上了绘有长春城厢区域范围的地图和说明。谢汝钦收到后,并不同意长春府上报的城厢自治区域范围,特别对地图绘制手法提出质疑,认为“绘图通例,均属上北下南,该图南北倒置,竟归无用,应发还改绘”。我们现在看到的《全图(一)》应该就是谢汝钦发还长春府的地图。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1/0629/1248.html
上一篇:制作组背后的故事,六年磨一剑,国产巅峰《雾
下一篇:强推5本极品网络小说,书名很极品,故事也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