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
“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地铁里,他用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总共收到了32美元。要知道,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约夏·贝尔的这个故事正告诉我们一个一直以来不愿承认的现实:我们理想化的执念偏想让音乐和金钱完全脱节,然而失去商业化的音乐,纵然有着精良优质的内容,依然在人间难以存活。好的音乐我们形容为“天籁之音”,美到不像在人间,确是如此,人间这么俗,音乐是庸俗的人间里难得的对人类精神的奖赏,我们人间的凡夫俗子们如何不要让天才音乐家饿死、“天籁之音”般美妙的作品不要消失、让这些美好的音乐让他们留存流传下来?其实只要让金钱和音乐挂着钩就可以,商业化是最现实的方法使音乐存活于人间。
音乐不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是音乐家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做出来的,音乐家要活命的,他们需要钱来生存。古典主义时期比较典型的海顿和贝多芬他们都曾受惠于“赞助制”对其创作的支持。提供这种赞助的赞助人不仅支付给音乐家们稳定的职位收入,还为他们提供较为优越的创作条件。在海顿获得埃斯特哈奇家族给予的这种稳定的赞助之前,他只能通过授课、演唱和乐器演奏等临时工作来保障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些不稳定的工作却严重地耽误了他的作曲。海顿曾在年的自传书信中总结了这一阶段临时职业工作对他的影响:“不得不苦苦煎熬八年,给年轻人授课(很多才华横溢的人都断送了前程,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如果我不是在夜里继续努力作曲,我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微乎其微了”。在服务于埃斯特哈奇家族期间,“海顿作为作曲家拥有自己的乐队和歌剧班子,无论在工作和演出方面都有良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赞助人给予的多方面资助,海顿也许无法创作出大量的音乐作品,甚至还会因为经济措据而露宿街头,更别谈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显赫的音乐家了。而对贝多芬而言,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位赞助人都是自己的狂热崇拜者。他们为贝多芬提供免费公寓、雇佣四重奏乐团,并且给予他生活上各种各样的照顾。此般优越的条件待遇,必然有利于贝多芬心无旁鸯地投身于音乐创作中,他从未有过像莫扎特那样因得不到经济收入而不得不舍弃音乐创作的经历。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音乐家音乐作品的数量。
好的东西凭什么你可以免费得到?我认为“为知识付费”“为内容付费”是现代商业社会最合理的一个成功的意识进化。虽然我们绝不能说商业价值可以完全等同于艺术价值,但是商业价值不是对音乐的污蔑,反而是对音乐家最现实最直接的肯定。在当今社会,虽然没有了贵族赞助者,但是普通观众通过购买CD、网络音源、音乐会门票等扮演了“赞助者”的身份,对精品音乐付费的这个意识对作曲家、演奏者乃至整个音乐产业其实都是好处更大。我们对音乐和商业的关系不应该回避,应该更多地去谈及,将好的音乐产品营销出去,去为音乐家争取权益,如果产业经济足够繁荣,也会促进这个产业变得更加成熟稳定。作曲家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权去创作,演奏家可以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去历练,乐器制造商可以改良乐器工艺,音乐教育者可以更有信心去投身其中,剧场剧院可以策划更多品质优良的演出,观众可以获得更优质品类更丰富的音乐欣赏。正是要感谢约夏·贝尔的门票卖200美元,他才能继续当一位小提琴家,也许许多琴童在剧场里听着他的演奏时会暗暗告诉自己:有一天我也要像他那样!还好约夏·贝尔这次只是尝试,音乐会以后还是会开的,大师课以后还是要上的,而不是以后音乐家都要永远都在街头接受着32美元的施舍,因为那样可能过不了多久,他会直接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街头饿死冻死还是卖了这把琴去吃口好饭,可能许多琴童和家长路过这个窘迫的音乐人会惊讶于“天哪,拉这么好琴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在街上要饭”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身边父母劝阻孩子别去学音乐别去从业音乐时爱说的那句话:“音乐能让你吃饱饭吗?”作为音乐从业者的你我,我们最好盼这个产业钱更多,而不是钱更少。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1111/843.html
上一篇:一个清纯感人的敬业故事
下一篇:商业物管增长空间与物业板块高增长故事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