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A股游戏公司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这一切都开始于三七互娱的暴跌。10月12日,三七互娱()开盘后闪崩跌停,收盘价格为37.85元,跌幅为9.99%。要知道,三七互娱可是A股游戏公司的“牌面”,不仅市值一度超千亿,也是国内仅次于腾讯和网易的第三大游戏公司。
老大哥出事了,其他小兄弟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本周以来,三七互娱跌了15%,吉比特(.SH)跌了7.5%,完美世界()也跌了10%左右。
三七互娱的闪崩,与周末的一次券商电话会议有关。按电话会议的说法,一些游戏公司买量的ROI(投资回报率)未来将会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买量成本上升,头条系2019年的买量成本与2018年持平,2019年头条给代理商的返点是7%,而2020年降低到2%。二是由于某些游戏受众有限,其用户量和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接近天花板,买量效率会下降。
本来,买量是游戏行业的惯例,买量成本上升对所有游戏厂商都有影响,为什么偏偏三七互娱反应特别激烈?说到底,这与三七互娱的打法有很大关系。“买量滚服”玩法,决定了买量本身也是三七互娱商业模式的基础。
要知道,所有A股游戏公司里,三七互娱的营销费用占比是最高的。有多高?2020H1,三七互娱的营销费用率高达57.11%,比第二名的惠程科技还要多出14个百分点。同级别公司里,2020H1完美世界的销售费用率只要14.40%,吉比特的销售费用率也不过7.72%。
随着流量成本上升,三七互娱“买量滚服”的故事也将被投资人重新审视。
/?01?/
如何看待游戏公司买量?
三七互娱闪崩,让“游戏买量”话题被重新拿出来讨论。乍一听,买量好像是个贬义词,搞得游戏公司收入增长全靠营销驱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游戏行业买量这件事情呢?
首先,你要清楚,买量只是游戏行业常见的运营手段。如果把游戏买量看作补贴,用电商的逻辑去理解就相对容易多了。
以拼多多为例,补贴带来更多用户,并直接促进GMV增长。而SKU丰富度和消费体验,决定了用户的留存和之后的复购率。
对游戏公司来说,同样如此。买量也带来了用户,直接带动流水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游戏是否好玩也决定了用户的留存。而一款好游戏的用户生命周期,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极大摊薄买量的用户成本。比如,腾讯的王者荣耀、网易的阴阳师至少火了3、4年了。
与此同时,游戏也是比电商更高效的变现模式。在电商行业,多数情况下GMV规模与平台的盈利能力画不成等号,GMV做到数十亿乃至上百亿不赚钱的也大有人在。原因很简单,电商盈利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而游戏公司的盈利简单多了,对爆款游戏来说,无非只是变现能力强弱问题,大概率不会与亏损沾边。
而随着游戏行业发生变化,买量正在成为行业标配。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三七互娱外,腾讯、网易等一线大厂,完美世界、吉比特等重研发的游戏玩家也都在买量。
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随着游戏数量井喷,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加上游戏本身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游戏厂家需要更高效触及到用户,买量模式也随之兴起。
另一方面,在过去渠道联运模式中,渠道分成比例高。以安卓渠道为例,联运一般都是5:5分成。对精品游戏来说,由于用户生命周期相对较高,边际CPA(Cost?Per?Action)相对较低,买量是其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这样的趋势,在今年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年以来,《万国觉醒》、《原神》发行均因为渠道分成比例问题,都选择不上架主流安卓商店,通过买量进行推广。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买量是游戏行业的惯例,买量成本上升是所有游戏厂商都有影响,为什么偏偏三七互娱反应特别激烈?因为与其他游戏公司相比,买量是三七互娱商业模式的基础。
/?02?/
三七互娱的“两板斧”:换皮+买量
在游戏行业,三七互娱爱买量是出了名的。这公司买量到底多夸张?我们可以看下数据:
2017年-2019年,三七互娱营收分别为61.89亿元、76.33亿元、132.27亿元,同比增长23.33%、73.3%。
同期,三七互娱的销售费用支出分别为19.1亿元、33.5亿元和77.4亿元,同比增长75.4%、131%。
算下来,2019年三七互娱的销售费用率高达58.49%。到2020H1,也仍然有57.11%。
58.39%的销售费用率是什么概念?说一组数据:在A股游戏板块23家公司中,大都销售费用率只在10%-20%之间。排在第二的惠程科技,也只有43.96%。同级别公司里,2020H1完美世界的销售费用率只要14.40%,吉比特的销售费用率也不过7.72%。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102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