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气温骤降的广州增城·1978电影小镇,迎来了一场热火朝天的电影论坛:以“新时代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电影产业高峰论坛,牢牢吸引了现场数百位影迷。
作为2018电影嘉年华活动之一,这场论坛请来了一众知名导演和制片人担任嘉宾:《推拿》制片人耐安,《长江图》导演杨超,《动物世界》导演韩延,《我不是药神》导演、编剧文牧野,《风声》编剧贾东岩、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担任主持人的,是“广东剧本超市”项目负责人郑照魁、广东省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周文萍。
现场,嘉宾们从“电影创作与IP孵化”、“影视核心原创人才培养”、“在世界语境中建构中国面孔”等多个角度展开深度讨论,为影迷和从业者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会。
采写:南都记者 吴嘉骏
摄影记者:钟锐钧 特约摄影:梁学军
《动物世界》电影补充了漫画的人物背景
《我不是药神》一开始就明确要做商业片
近年接连推出漫画改编电影的导演韩延,向大家分享了漫画IP孵化的心得。
他认为,“从人物下手”是漫改电影的捷径,“既要保留原作的二次元属性,又要在影视化之后打破次元壁,这是比较困难的”。韩延说,“将人物情感、戏剧矛盾和现实社会相结合,这样才能避免空中楼阁般的虚幻感”。
他以自己执导的大热影片《动物世界》为例:漫画原著并没有交代主角的身世背景,一上来就卷入了赌博的漩涡。韩延先用半小时篇幅介绍人物背景,而且把这一部分当做漫改电影的核心。杨超导演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想要把人物立住,得看你对人物有多了解,这很考验创作者的经验和观察准确度。”
《动物世界》的特技画面让人印象深刻,韩延表示,特技保持了作品的“二次元属性”,但他强调,不可为“炫技”而盲目追求特技运用。“我不希望因为不懂怎么拍(特技),而不敢往某个方向去想。相反,如果强行运用特技,反而是给自己设下绊脚石”。
在《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看来,现实题材影片的商业化并不困难,《我不是药神》就是奔着商业片去的,“电影的原型事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悖论和道德困境,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我感觉非常好玩”。
他说,《我不是药神》开头的宣言就代表了他的态度:从真实事件中汲取灵感,但会进行戏剧化处理,不被现实框死。“这一点,在立项时一定要明确。是要做人物传记电影还是商业类型电影?《我不是药神》属于后者。”
现场有听众提问:如何把握“真实”和“改编”之间的尺度?文牧野说,批判、失望这类负面表达都是允许的,但“在经历诸多黑暗后相信希望尚存,更为可贵”。他把自己的诀窍总结为三点:要真诚,故事要动人,结尾要有希望。
“大”的题目,可以多从“小”处入手
“科班出身”的重要性比不上“感到快乐”
谈及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中的地位,制片人耐安认为,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观众比例,华语电影都不占优势,是“小语种电影”,“我们需要热爱电影的中国年轻人来奉献、奋斗,这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耐安强调,培养青年电影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课题。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女士,一直致力于电影艺术的传道授业。在她看来,年轻人想在电影道路上前进,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要发掘最能牵动个人情绪的事件。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101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