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嚣动荡,反战、平权、文化反叛运动正方兴未艾。年轻的嬉皮士们鄙视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反对工业化和物质消费。他们逃离社会和家庭,追求内心的归属。当然,性解放和迷幻文化也必不可少。“叛逃”的福尔曼初到美国,这种社会光景怎能不引起他的巨大共鸣,很快便在环球公司的投资下拍摄了《逃家》。
《逃家》延续了福尔曼捷克时期的元素:向往自由逃离禁锢的孩子,讽刺喜剧和音乐歌舞。女孩珍妮离家出走,焦急的父母加入“逃家孩子爹妈协会”。会上专家邀请父母们尝试大麻,“要想真的了解你们的孩子,你就需要有相同的经历”。吞云吐雾后,中年人全都嗨了。父母上了瘾,到家后玩起脱衣扑克。就在他们衣衫不整丑态百出之时,珍妮回来了。
影片用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让父辈懂得了年轻人,不过对美国文化的理解太过主观片面,宣扬迷幻文化“自由”激进得过了头。电影获得第2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但在美国票房惨败。福尔曼沮丧地把自己关在切尔西旅馆里3个月。从捷克的国营厂走出,进入好莱坞工业体系,福尔曼感叹“捷克的压力是意识形态,美国则只有商业压力,你要博取大众的好感”。
不过《逃家》毫不意外地获得了年轻大学生的欢迎,其中就包括加州大学的“星二代”迈克尔·道格拉斯。他计划将父亲柯克·道格拉斯1963年时演过的舞台剧《飞越疯人院》搬上银幕,看过福尔曼的电影后他认为找到了拍反叛神话的最佳人选。
1975年的《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1962年的小说。肯被誉为反文化运动宗师,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影片讲述麦克·墨菲因斗殴和嫖妓被送入精神病院。这里专制压迫,护士长是权威的化身。她把病人们当作犯错的坏孩子,不断打击其尊严和自信,让他们固着于幼稚自卑的儿童。自由不羁的墨菲唤醒了病人们的情感和天性,让他们敢于质疑与反抗,这当然触怒了护士长。最终麦克被切除脑白质,变成懵懂无知的婴孩。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印第安酋长闷死了墨菲,逃离了疯人院。
一个率性狂人反抗专制,不自由毋宁死的故事,在那个反叛的年代感动了所有人。福尔曼熟练运用好莱坞经典语言将反叛寓言拍成惊悚悬疑的主流商业片。影片上映后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在1976年第48届奥斯卡典礼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5项大奖。作为寓言性电影,片中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文明”对异端的扼杀,种种深刻的思想引发社会各界旷日持久的讨论。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100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