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讲中国故事的博主正在变多,李子柒为什么不可

来源:商业故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 |?曾响铃 来源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如果不刻意提起,很多人可能想不起来还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实际上今年已是第三届。 作为中国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之

文 |?曾响铃

来源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如果不刻意提起,很多人可能想不起来还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实际上今年已是第三届。

作为中国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之一,李子柒参加了在山西运城举办的“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群众联欢活动”。她的出席,也让今年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人一下子多起来。

作为一名全网粉丝超过1.2亿,YouTube上粉丝突破1250万的视频博主,似乎有一种魔法,能够轻松吸引国内外粉丝的关注。李子柒的爆火也让全国甚至全球掀起一股复制“李子柒”的潮流。

比如国内之前被热议的B站Up主“X米炊烟”,再比如一位越南短视频博主,无论发型、衣服以及视频的拍摄手法全都一致,甚至连奶奶和狗也配齐了,被网友称为除了脸不一样其它都一样的“越南李子柒”。

那么,李子柒到底可以被复制吗?

01

“新瓶”装“老酒”,李子柒如何给传统文化插上“新翅膀”

李子柒到底能不能复制,先要看看李子柒是怎么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出圈的?

近年来,以李子柒为代表,像阿木爷爷这种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博主,相继在YouTube、抖音、快手等国内外短视频平台破圈。背后是借助短视频、互联网等新的时代工具,将中国传统文化这坛“老酒”装进了“新瓶”,赋予了新活力。具体来看有以下因素:

1、化“虚”为“实”,让传统文化场景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太久了,这让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外国人可能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但纸是怎么造出来的,他们并不知晓,可能也没有兴趣去深究,也就不能理解这种文化的伟大。

李子柒仅用构树树皮,通过晒干、浸泡、加草木灰蒸煮、捣碎、摊平、烘干等寥寥几个场景,就让“造纸术”这个概念化“虚”为“实”,既再现了树皮造纸的过程,让人易于感知,又让人充满遐想,因此很容易被接收和传播。而阿木爷爷不费钉子胶水,仅用一榫一卯就巧制鲁班锁和鲁班凳的“神奇场景”,也让海外用户更能感知到何为“卯榫技艺”。

2、深“入”浅“出”,让传统文化大众化

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个略显“深邃”和“沉闷”的话题。对外国人来说,除了部分“中国迷”外,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在这上面花功夫。

李子柒之所以能成为“文化输出”的佼佼者,原因就在于其深“入”浅“出”,让最“深奥”的传统文化与最“简单”的美食、美景、古风美人结合,借助这些世界通用的共同话题,让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成为海外粉丝欣赏美食、美景和古风美人之余的关注点。国内非遗文化、传统节庆食品出现过一段低谷和断档期,直至近年才开始逐步复兴,也是因为借助短视频让传统文化大众化和“普世化”。

3、以“影音”替代“言辞”,扫清沟通障碍

中国文化重虚境(意境),西方文化重写实,再加上语言体系的巨大差异,在以文字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年代,这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障碍。随便举个例子,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名字多有韵味,但翻译到国外可能就成了《在水边发生的故事》、《三个国家的故事》,让人哭笑不得。

李子柒的视频用“影像音乐”而非“文字语言”,扫清了沟通障碍。外国人即便不懂中国话,也能从其极具美感的影像画面中感受到中国的田园风光、传统美食、农耕文化等美好。这也是央视新闻评论李子柒所说的“没有一个字夸中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因为根本无需文字。

可见,要模仿李子柒,先要在内容下功夫——不仅要赋予其文化内涵,更要降低大众感知门槛,扫清沟通障碍。

02

不只是扛起“传统文化”大旗,顶流博主也是“多面好手”

除了内容外,模仿李子柒还要在价值层面也要实现突破。

像李子柒这种顶流博主,其带来价值也是多样的。这从其身上的一系列标签也能看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等等。因此,如果仅用“网红”一词将其与李佳琦、papi酱、冯提莫、张大奕等并列,显然矮化了她的巨大价值,模仿也就只能形似而神不似。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0925/658.html

上一篇:东野圭吾在推理故事里打出了情感牌
下一篇:从绝色美人到“癫王”:读她故事的人那么多,

商业故事投稿 | 商业故事编辑部| 商业故事版面费 | 商业故事论文发表 | 商业故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商业故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