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生存状况,古人也很关心。值此教师节,让我们把时光针拨回到1880年代的晚清时期,通过一个家庭的视角,来一撇那时的教师生存状况。
课本里的私塾先生插图
小陶七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家附近却没有私塾。奶奶和妈妈认为他年纪太小,舍不得让他出远门去上学,再加上小陶生性文弱,容易被同学欺凌,便请了个先生,在家上课。
先生姓狄,人如其名,说话低声细语的。高高瘦瘦,二十多岁,还没结婚,是一个没有进学的童生。进学就是科举时代考入州府县,做了生员。那个年代,只有进过学的才能称为秀才。
所以狄先生的工资不高。那时候老师的工资叫作“馆谷”,请老师是有等级的,相当于现在的学历文凭。未进学的最低;进了学的,要高一级;补过廪,文才好的,再加一级;中过举的,更高一级。
如果要是中过进士的,就不会到小陶这种普通家庭授课了,最不济也是个穷京官,在京城的王公大臣家里,教授那些“官二代”贵族子弟了。
狄老师的馆谷,只有三块钱一节。原来那个年代教师的薪资,不是按月算的,而以节计的。一年分为六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冬至、年底。三块钱一节,相当于每月只有只有一块半,一年刚十八块钱。
小陶的父亲也是个善良敦厚之人,看狄老师清苦,就加送了他三节的节敬,每节两元。这三节又是什么日子呢?是端午节、中秋、年底。这下狄先生每年又多了六元工资,一年合计二十四块钱。
我国古代的币制是没有本位的,官府以银两计算,就是所谓生银制度,民间则都拿制钱计算。有钱人家雇佣长工、仆人,都是讲定月薪几千几百文。但自从鸦片战争后,墨西哥银元流入我国,商业发达地区就是用银元计算了,俗称“洋钱”。
当时,每一银元可以兑换一千多制钱,如果要这么计算,狄先生每年二十四元的工资,待遇就不算太低了,因为那时的物价太便宜了。
清末在书局买书的人们
而且那时的风气,如果教师去家里授课,就不能只开工资,还要包括食宿。对于敬师之礼,非常尊重。家家都有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表明人生最当应敬重的五位,师也占了一位。《论语》曰:“有酒食,先生馔”,所以小陶家长对狄先生的膳食问题,是相当注意而不敢怠慢的。
如果要是大户人家,家里请的管理田地房屋等事宜的账房先生,称之为“东席”,而请的教书先生,则称之为“西席”。东席是不能与西席分庭抗礼的,西席先生吃饭,往往另开一桌小灶,待遇相对优厚。
学生如果年纪大的,就得陪先生吃饭。像小陶这种小学生的家庭,狄先生就独自一个人吃饭。更有讲究的人家,在先生吃完饭后,还要让厨子来问:“师爷明天喜欢吃些什么菜”之类的话。
小陶家是普通人家,供给狄先生,不算太丰盛,但也不吝啬,是两荤一素配一汤。至于夜宵,一般人家有饭有粥,小陶家则添两小碟粥菜。可狄先生很瘦弱,吃得很少,每顿不到一碗,小陶的奶奶和妈妈生怕怠慢,还得监督着老师吃饭呢。(子华)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091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