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士兵向马里当地妇女买菜。
《弹在膛上》是一个中国维和士兵的战地纪实,脱胎于作者在非洲马里维和过程中所写的20多万字的日记。
该书讲述了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组建筹备、防卫部署、正式任务、恐怖袭击、民情社情、官兵故事、外事活动和突发事件等维和行动的各个方面,详细记述了西非风情、马里内乱、维和行动、外军印象以及中国军人的表现等内容,生动呈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帝都没有钢丝绳
刚吃过早饭,我就和外事副队长苏世顺、后勤官卢志新带着几名战士奔赴工兵分队车场,准备将警卫分队的20多个集装箱转移回我们营区内。工兵分队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腾出一辆吊车全时保障警卫分队,如果顺利的话这个任务需要两天时间。
到达车场后,我发现小商贩穆斯塔法也在,他做我们的中间人,帮忙租了一辆德国生产的MAN牌卡车。这辆卡车诞生于1973年,后视镜已经掉在车门上,没有车灯,车顶棚的铁皮锈得到处是窟窿,右前轮轮胎上有一周深深的闭合裂痕,似乎随时都会爆掉。穆斯塔法说:“它是四驱的,力量很大,所以租金也是很贵的,每天12万西法,你们负责无限量加油。”12万西法折算下来就是人民币1500元,好贵啊,但没办法,供求失衡。这辆车虽然像头年迈的老黄牛,破旧不堪,但我敢保证全加奥不超过3辆。
8时左右工兵分队的吊车开到,吊车手说刚才检查钢丝绳吊缆,发现它已损坏,不敢继续使用了,需要再配一套。运送集装箱的卡车已经到位,耽误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我和苏副队长立刻想办法借,借了一圈只在医疗分队借到一根钢丝绳,可吊装集装箱至少还需要3根。无奈之下,我们又想到了穆斯塔法,这个商业小灵通或许可以想到办法。他打了一圈电话,得出结论:整个加奥都没有吊车,更没有吊缆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感觉迷茫了,偌大一个加奥市,500年前是堂堂的桑海帝国首都,怎么连根钢丝吊缆都搞不到。桑海帝国虽然在摩洛哥军队的入侵下早已瓦解,但当年的辉煌可谓盛极一时。15世纪,这个小国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为萨赫勒地区最后一个黑人土著大帝国。最盛时期,它西至大西洋,东至豪萨人区域,北至摩洛哥南境。加奥不仅是桑海帝国的首都,还是它的商业中心,是整个西北非地区的一颗明珠,可如今却落魄如此。
一根钢丝绳难倒一群英雄汉,但凡能用人力解决的问题,我们肯定会拼了力气,但我们面对的是平均10吨重的集装箱,没有机械是不可能移动的。加奥市没有,我们自己的不是正在使用就是损坏待修,只剩下一个地方可以求助了,那就是维和部队驻马里团司令部。我和苏副队长徒步来到战区司令部,直接走进地区行政官的帐篷,开门见山地说:Ineed?yourhelp(我需要你帮忙)。地区行政官了解了我们的困难,立即开始找那个曾和我们打过交道的运输队负责人,让他查看是否有吊缆。
由于工兵分队的吊车只有一台,而且还有繁重的施工任务,为了长远考虑,我们再次提出战区司令部的那台吊车可否借中国维和部队使用。得到的答复是:没问题,但是需要申请,接到申请后,维和部队驻马里团会派人从巴马科赶来,审查资质,并对操作手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之后……跟上一次申请时得到的答复一样,就当我们没说吧。这个过程少说也需要一两个月,到那时我们的大项工程早已完毕,根本就不需要吊车了。
幸好运输队负责人顺利找到了吊缆,不同样式共十余根,每根都非常坚固。运输队负责人指了一下最粗的那根说:“这是可以吊载50吨重的。”我们如获至宝,通过对讲机呼叫人手,拉走这寻找了一上午的宝物。中午我们没有休息,一直干到16点,一共运回了10个集装箱。
吃完晚饭,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倒在床上。来马里一个月了,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体力的、脑力的都要干,真的好疲惫啊!子夜1点我还要巡逻。加奥市中心的一个扩音器不时地传出类似DJ角色的渲染声、鼓动声,据说,那是加奥一家舞厅发出的声音。这种前卫的娱乐现象,与这战乱危险的环境极不相称,但想想非洲朋友们天性乐观,又不觉得意外。
难以理解的生意经
“胡萝卜怎么卖?”见到一个妇女顶着一盆胡萝卜,法语翻译刘季秋问她。“100西法。”她答道。“一斤?”刘翻译问。“不,是一个。”好吧,小商贩连秤都没有,只能按个卖了。“这胡萝卜还不错,给我来两个吧。”刘翻译说。那妇女笑呵呵地指了指头上的盆,说:“自己拿吧。”刘翻译踮着脚,在那妇女的头上扒拉来扒拉去,挑了两个,点了200西法给那妇女。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082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