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马蜂窝正在四处对外张望、也在探路,而内部待岗的一些人陆续回到了岗位上,也有些人选择了出走。
马蜂窝的故事,疫情之后如何开讲,正成为一个立于细分赛道又想做大做强旅企的风向标。近些年,马蜂窝一直想讲一个“内容+交易”的美好故事,就怕交易没做好,内容也守不住。
尴尬现状,曾经那么耀眼骄傲
2019年以来特别是本轮疫情下,马蜂窝频繁被爆出裁员,内容端、销售端出走了一批人,业绩发展前景更是众说纷纭。
目前这个阶段,马蜂窝总算初步稳定了下来,逐渐收拾旧山河。
疫情之后,仅仅收拾旧山河显然是不够的,还要重整旗鼓新长征。对于马蜂窝而言,特别是小红书、抖音等聚合类内容平台强势崛起,一旦其聚焦旅游内容并搭建电商化分销平台,马蜂窝的“内容+交易”的故事以及模式恐怕就要受到很大冲击。
这几年,马蜂窝就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状况,四面出击,但是传统内容优势没有扩大甚至某些方面还在退化乃至近来遭遇内容流量巨头的冲击,做交易撑不大流水、与OTA的交易量差距不见缩小甚而也在扩大,做数据整合研究以及壁垒没有实现更大发展空间,做目的地整合营销显然又没有中青博联等专业,被业界一度称为弄成了“四不像”。
疫情之后,马蜂窝近年来染上的一些突出毛病不改变,情况会更严峻。
以内容为例,前些年,马蜂窝还是很有心气和活力的。比如,不断创新优化界面和网站调性,想法设法提升阅读、分享体验,点评、问答等环节设计也个性化、互动感很强。甚至为了进一步增强粘性和互动效果,去建立策划等级制度、虚拟货币(蜂蜜)、分舵、同城活动等等。这些都可见其花了很大的心思,想出不少招。
然而,近几年,马蜂窝关于内容以及社交互动的创新举措越来越少,也无法形成声势。倒是商业模式、发展战略花样迭出、多声部共鸣,一场发布会就是一个故事会。
遥想2006年,马蜂窝的两个创始人陈罡和吕刚,就是两个深度旅游爱好者,纯粹出于业余爱好搭个旅行攻略分享平台,自己写写,也鼓励网友写写,从攻略社区起家,与2004年起家的穷游网很快发展成为中国旅行攻略社区的“一时瑜亮”。
马蜂窝这个调性在早年还是收获了一批小众的死忠粉,两位创始人开始并没有当成一个商业项目来做。
直到2010年,陈罡和吕刚双双从原公司离职,将马蜂窝进行公司化运营,这时的注册用户数大概15万。这一时期的内容优势依然还是很明显的,丰富多元的UGC和比较活跃的用户是其两大亮点。
当然,那些年,马蜂窝、穷游遭遇的一大质疑就是商业模式不清晰。“内容变现”这个故事如何讲下去,内容优势如何转化为交易量、营收、盈利等数据战绩,马蜂窝开始苦苦思索,并使劲折腾起来。
整体来看,在商业化探索力度方面,不论是否成功,马蜂窝确实把穷游拉开一个较大距离。2012年6月,马蜂窝就开始商业化尝试,据说半年收入就超千万,主要来自广告及佣金分成。
随着一波波融资,马蜂窝商业化的心态和动作都很大,也比较急。
然而,“内容变现”谈何容易,特别是单一品类的内容变现,尤其是低频的单一品类的内容变现。
种种迹象表明,2015年,马蜂窝商业化路径明朗起来,似乎也想清楚了,决定要做一个——基于个性化旅游攻略信息构建的自由行交易与服务平台。“内容+交易”商业闭环的故事,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大张旗鼓地讲起来。
在这个战略逻辑下,马蜂窝2015年重手下注自由行。随后,2017聚焦定制游,2018挺进大目的地,2019又提出“3C战略”,不知道2020会提出点什么?
然而,伴随着马蜂窝的商业化节奏的加快,外界的一个观感是——马蜂窝的内容端并没有像之前那么“用心”,有些内容还呈现明显下滑迹象。反观,穷游的内容及其包裹挥发的调性一直都在,只是商业模式一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顶层设计,比如对于民宿布局等战略摇摆痕迹也比较明显。
但是对于交易、消费的深挖,马蜂窝2015年后开足马力去干。比如,马蜂窝就很关注新生代消费者潜力,从80后、90后、00后、千禧一代、Z世代等都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市场的消费特点、互联网创新也比较关注。
一个直观的呈现就是,马蜂窝自发或者联合发布了各种眼花缭乱的报告。以至于外界一度戏言,马蜂窝看来要转型做研究机构。
如果像OTA发布报告主要为了争夺话语权、自我彰显以及锦上添花,马蜂窝明显用力过猛,对于细分赛道的在线旅游企业而言也得不偿失。但如果背后还有数据生意的打算,那就需要另一套标准去考量。如果类似澳大利亚等外旅局、境内目的地愿意买单,马蜂窝对于大数据整合、分析、加强技术壁垒及其商业生态的捕猎,其实也可以尝试拓展。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0811/502.html
上一篇:焖焖妈妈讲故事丨老鼠开会
下一篇:文化赋能,向世界讲好创新故事 “中国南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