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类似“信用卡是否毁了年轻人”的讨论比比皆是:
夸赞者有之,称信用即信任,感谢银行赋予自己的信任;
警惕者有之,称信用卡是消费主义的帮凶,莫要上船,否则步步深陷;
控诉者也有之,倾诉自己如何一步步背上沉重的债务,成了卡奴。
信用卡是否毁掉年轻人,一向争论不休,银行人通常一笑了之。
很多问题,只能一笑了之。可如果他们意识到信用卡市场正面临着怎样的变局,再淡定的银行家估计也坐不住了。当前,一场多方参与、蓄谋已久的信用卡围猎战,早已拉开大幕!
1.相遇、重叠,短兵相接
2019年末,国内信用卡持卡人约3.5亿人。同期,央行有信贷记录人数约5.5亿人,未被信用卡覆盖的2亿缺口,正在被花呗、任性付、白条等代表性消费贷产品填补。
2015年前后,电商系消费金融产品相继推出免息功能,为购物消费赋能。这类产品,既让申请不到信用卡的人享受到30天免息的服务,又通过6期免息、12期免息、24期免息等大促羊毛,俘获了大批持卡人。
当时,花呗们与信用卡客群互补、场景互补,相安无事。但同任何商业故事的演变逻辑一样,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总会让双方相遇、重叠,直至短兵相接。
先是客群的重叠。2015年以来,银行信用卡走向大扩张,四年间,在用发卡量从4.32亿张增至7.46亿张,应偿信贷总额从3万亿元增至7.59万亿元。大扩张的秘诀,在于搭上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红利,不断推进客群下沉。
与此同时,互联网产品则在不断向上拓展用户边界。早在2016年,花呗用户就已经过亿,其中,90后占比接近一半;到2019年,用户数已突破3亿,具备了国民产品的特征,用户年龄结构更趋平衡,90后占比下降(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5岁以上人口中,90后占比仅为23%)。
一下一上中,双方客群越来越重叠。
再是场景重叠。此前,信用卡是全场景支付工具,而电商系分期产品仅局限于电商生态内。随着支付宝、苏宁支付等支付工具的破圈,电商系分期产品已经突破了使用场景的桎梏。
比如花呗,除依托支付宝外,还可通过分期插件和API插件独立接入各种消费场景。从展示优先级、促销优惠补贴上看,通常比信用卡给力。
客群重叠、场景重叠后,短兵相接的战争必然要打响。
2.漂亮的一击
2019年2月,支付宝发布《关于信用卡还款服务规则的公告》,对信用卡还款征收手续费。
当时的主流解读聚焦于两点,除了官宣的降成本,另一点就是夯实资金闭环,鼓励用户用其他平台中的钱去还信用卡,支付宝的钱还留在支付宝内。
事后看,还有一点被大家忽视,即间接瓦解用户的信用卡支付习惯。
2019年7月,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90后攒钱报告》,里面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即90%的90后使用花呗消费,并非是没钱,而是想利用免息期省钱。
比如,一笔1000元的订单,余额宝里的资金付得起,但我选择用花呗免息支付,30天后还款,期间这笔钱躺在余额宝中赚利息(假设年化收益率3%),生息2.47元。
2.47元是条蚊子腿,但90后的消费特点一贯是“30元的奶茶说买就买,5块钱的运费坚决抵制”,理财利息虽少,他们是在乎的。
花呗的免息消费省钱功能,信用卡也有。但是,如果还信用卡收手续费,为了节约手续费,干脆只用花呗好了。
所以,微信、支付宝对还信用卡收费以后,间接的效果就是诱导用户减少信用卡的使用。
很多人讲,银行APP、云闪付APP,都可以免费还款啊。问题是,90后的零钱存在余额宝中,通过银行APP还款,先要把钱提现至银行卡,提现也是要手续费的。
信用卡还款收费,用户抱怨连连,看似支付巨头给银行APP卖了个破绽,实则在重塑用户“免息支付”习惯上,打出了漂亮的一击。
这一击,看似绵弱,却影响深远。
3.星火燎原
过去几年,市场中还有一个大变化。
经历过消费金融风口的洗礼,借款人变得愈发理性。高息贷款成为最大的恶,5.5亿借款人(指央行有信贷记录的人)全面涌向中低息贷款产品,利息空间收窄,同质化加剧,竞争空前激烈。
突出的表现就是新客获取越来越难,头部平台不约而同强化存量用户运营,追求复借率。
以360金融为例,2020Q1的季度复借率已升至84.9%。类似趣店等平台,早在2018年复借率就达到90%以上,几乎成了缺乏新鲜血液注入的封闭系统。
文章来源:《商业故事》 网址: http://www.sygszzs.cn/zonghexinwen/2020/0718/376.html